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台資成衣廠走出獨特經營模式

台資成衣廠競相赴越南、柬埔寨投資,但柬埔寨基本工資可能上漲到每月80至100美元,漲幅近100%,台商將由投資轉為觀望。


台資成衣廠在大陸打拚多年,因近來人工高漲、美歐配額及反傾銷問題不堪其擾,為謀求活路,許多台資成衣廠紛紛搬遷到東南亞,大量採用陸籍幹部擔任中階管理層,形成「台籍高管、陸籍中階幹部、東南亞勞工」的新模式。


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麗瑛6月受邀至柬埔寨參與全球成衣廠國際會議,有機會參訪當地台資成衣廠。


她指出,現在台商成衣廠佈局受到成本考量影響,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經營模式,從大陸移到東南亞的傳統產業愈來愈多。


她指出,台資成衣廠除看好越南、柬埔寨勞工成本是大陸的十分之一外,也以最精簡的台籍管理幹部約三、四人,帶領原在大陸台資廠受訓或招募而來的陸籍幹部30至40人,配合生產線上的3,000到4,000名東南亞勞工(1:10:100 ),將幹部成本也壓到最低,充分發揮台灣傳統製造業的「管理力」,值得借鏡。


陳麗瑛表示,即使將東南亞勞工較大陸勞工效率差的因素考量進去,加上陸幹在管理上仍有不文明的情況(例如打勞工耳光),以這樣的模式經營,加上充分訓練,整體成本大約只有在大陸的五分之一,而且是台商「管理力」發揮的極致。


此外,東南亞仍享有輸到美、歐的配額優惠,足證台商傳統製造業在東南亞仍具優勢。
在台灣、大陸、越南、柬埔寨、薩爾瓦多、菲律賓等地均設廠的台資成衣廠聚陽及三盛製衣,採用這種模式在東南亞經營。


聚陽柬埔寨李姓廠長接受電話採訪時指出,柬埔寨當地80%的台資成衣廠都採用這種模式,家家賺錢,否則不會持續在當地投資。


他指出,陸幹成本便宜,與台籍高管溝通沒有問題,又因越南、柬埔寨等國鄰近中國大陸,華語人才多,生產線上請當地華文翻譯協助,就能用最精簡的台灣高管人力,將最敏感的接單、財務、研發、設計等核心業務握在手中,卻能經營最多的生產線。


李姓廠長指出,以聚陽為例,目前在柬埔寨已有四個廠,年底會再新增一個廠,生產線上會有將近6,000名勞工,可是只要四到五名台籍幹部就已足夠,其他的中階幹部仰賴聚陽在大陸廠訓練出來的陸籍幹部。
(摘自經濟日報)

LinkWithin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